- 十科
- [lang id =1028]十條 The ten rules for translation. v. [lang id =1028]翻譯名義集 3.* * *﹝出續高僧傳﹞ 〔一、 翻譯〕, 翻譯者, 謂翻梵語而為華言也。 又譯之為言, 易也。 以華夏之言, 易彼梵語, 俾大法以流通, 如摩騰初至於漢, 譯四十二章經之類是也。 〔二、 解義〕, 解義者, 謂善解如來所說諸經甚深法義也。 蓋依解以立行, 修行以契理, 則可以弘大教, 可以證菩提, 如佛弟子迦旃延善解契經是也。 (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梵語迦旃延, 華言不空。 ) 〔三、 習禪〕, 禪, 梵語具云禪那, 華言靜慮。 謂人從無始以來, 逐妄迷真, 起惑造業, 展轉沉溺; 若能息心靜慮, 修習禪定, 一旦慧光發生, 則了妄顯真, 返本還源也。 〔四、 明律〕, 明律者, 謂明曉如來所制律法, 防非止過, 調練身口意之三業也。 蓋修行之人, 須深明戒律, 持犯之相, 堅固守護, 無毀無缺, 則能止惡遷善, 出離苦趣, 而生善道也。 〔五、 感通〕, 感通者, 謂神妙不測, 感之斯應也。 蓋修行之人, 既證道果, 內性明了, 則無感而不通。 故智論云: 通有四義: 一身能飛行, 二移遠能近, 三彼沒此出, 四一念即至。 如唐之萬回與元珪禪師者是也。 (萬回兄戍安西, 久無消息。 母憂之。 回即朝往, 際晚而歸, 持兄書至, 報云平善; 往復萬里, 故稱萬回。 元珪禪師居嵩山時, 嘗為嶽神授五戒, 感嶽神, 乞效神力報謝, 為移北岫樹木, 植之東嶺, 為屏障也。 ) 〔六、 遺身〕, 遺身者, 謂重法亡軀, 發勇猛心, 奮精進力, 務求佛道, 故棄身若弗有。 如世尊宿捨全身而求半偈; 神光參達磨, 斷臂以求安心是也。 (涅槃經云: 佛昔作婆羅門時, 於雪山修行。 釋提桓因化作羅剎, 唱過去佛所說偈云: 諸行無常, 是生滅法。 時婆羅門聞偈心喜, 即曰: 汝說偈未備, 請為說竟。 羅剎曰: 我飢不能說, 若得汝肉熱血食之, 乃可為舉全偈。 時婆羅門許以身施。 羅剎即說後半偈云: 生滅滅已, 寂滅為樂。 婆羅門以所聞偈, 遍書于石樹上訖, 於高木投身而下, 以施羅剎也。 傳燈錄云: 達磨大師在少林時, 神光晨夕參求其法, 師曰: 諸佛妙道, 曠劫精勤, 豈小智輕心, 欲冀真乘。 光即取刀斷臂師前。 師許之, 為易名惠可。 可曰: 我心未寧, 乞師為安。 師曰: 將心來, 與汝安。 可曰: 覓心了不可得。 師曰: 為汝安心竟。 ) 〔七、 誦讀〕, 看文曰讀, 背文曰誦。 謂一大藏教佛祖至言, 若讀誦受持者, 可以滅罪生福; 或因言悟旨, 而得心地開明, 顯發智慧也。 〔八、 護法〕, 護法者, 謂諸佛所說教法, 弘護在人。 故如來於靈山會上, 付囑國王大臣, 為法護衛。 然出家奉佛者, 尤當勉力精進, 作世舟航, 渡諸淪溺, 以護佛法, 而令久住也。 〔九、 興福〕, 興福者, 謂興造福利, 事非一端。 如來歷劫苦行, 福慧兼修, 稱兩足尊。 此之十科, 自第八以前, 多言修慧。 至此第九, 乃言修福。 故修行之人, 能從事於八福田, 及寫經造像, 凡有利於物者, 不憚艱辛, 勉而行之, 則福之所由興也。 (八福田者, 謂廣路、 義井、 建造橋梁、 治平險隘、 孝養父母、 恭敬三寶、 給事病人、 救濟貧窮、 設無遮會也。 ) 〔十、 雜科〕, 雜者, 不一也。 謂前九科, 各專一事; 至此一科, 則兼前九科進修之事, 傍及世間經書, 治世語言, 禮樂文章, 制度典故, 無不兼通也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